人文师生党支部在“行走党课”中共学百年党史,赓续精神血脉
发布日期: 2021-05-08 作者: 浏览次数: 205



423日下午,人文学院党委“共学百年党史,赓续精神血脉”系列活动组织师生党支部开展红色线路寻访,学院共建单位中国中学部分师生代表一同参与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简史》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革命的洪流”“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篇章,线路选取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景云里“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三个红色纪念地。学院党委委员、院长查清华,学院党委委员、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姚潇鸫,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张会超,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刘畅,学生生活园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刘铸东学生生活园区第三党支部书记朱星颖为师生党员上现场党课,共学精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党课后,师生党员入馆跟随讲解参观实地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先辈革命精神

初心之地,汲取奋进力量

此次寻访的第一站位于100多年前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1920年时,陈独秀等革命先辈在此办公,中共上海发起组在此成立,一批进步青年曾在此探索救国方向。

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姚潇鸫以《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为题,带领师生党员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危机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强调历史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支部党员、院长查清华作《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及历史意义》微课,深刻阐释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并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学生生活园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刘铸东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微课。他通过介绍《新青年》发展历程及刊发情况,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理论准备。

党课后,师生党员进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参观,通过馆内的照片、史料、书籍、文物,回望当年,那些闪耀智慧光芒、满怀报国之志的先行者们就在这里,让遥远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星火初燃。

景云深处,找寻革命之光

红色寻访的第二站是位于虹口区横滨路的景云里。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张会超作《山河破碎抗争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微课,重点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抗日救亡大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围绕1931年前后共产党斗争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展开讲述,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的重要贡献。

微课学习后,师生党员参观了景云里“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作为鲁迅先生在上海的第一个固定住所,这片石库门建筑不仅对鲁迅先生有重要意义,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后花园”,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柔石等中国革命文学史上多位作家都曾在此居住。陈列馆的墙上印着许广平的诗“景云深处是吾家”, 他们在此为革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做出诸多努力,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伦路上传承左联精神

沿着景云里弄堂一路向里,来到本次红色线路寻访的最后一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

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刘畅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微课,他谈到,以“左联”为代表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文艺的大众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且锻炼出一支坚强的革命文化队伍,为延安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作了必要的准备。


学生生活园区第三党支部书记朱星颖讲述了鲁迅与柔石的革命友谊和奋斗故事,并赏析了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讲解了文章的创作目的和精神所在。学生生活园区第三党支部党员们深情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悼念柔石的部分,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左翼文化工作者的革命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人文学院实地走访与现场党课相结合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用“活”了红色资源,在行走党课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厚植爱国情怀,筑牢信仰之基,凝聚前进力量。

党支部书记率先垂范,通过现场党课启迪智慧、升华思想、指导实践,使党史学习教育既走“新”又走“心”。同时,此次活动也创新了党支部共建联建的形式,让师生党员们在共读共学中加强沟通交流,激发了基层党支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