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一场题为“徐光启·马相伯·大学之道”三人谈的高端讲座暨明清以来的中西交流工作坊,在我校光启国际学者中心顺利召开。讲座环节邀请著名的徐光启、马相伯研究专家,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美国Boston College副校长、伍兹神学高等研究院姜有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国学院院长杨慧林教授主讲。应邀嘉宾还有我院院长陈恒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刘耘华教授、我院文艺学硕士点带头人李平教授、上海市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张湛博士等,以及来自本校与兄弟高校的众多学者、宗教界人士以及博硕士研究生总计70余人参与了会议。陈恒教授代表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致辞,他对几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深厚的敬意。随后,他介绍了中心的命名渊源与发展情况,同时向与会专家发出诚挚邀请。
在讲座阶段,李天纲教授以“马相伯的教育思想研究”为题,首先向大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讲演。在完整分析了徐光启的身份之后,他指出徐光启甚至超越林则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而三百年后的马相伯传承了徐光启中西汇通、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并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力图通过教育来真正实现文化的融通、民族的发展,这一点是我们最应该继承的。接下来,姜有国教授以“耶稣会在华高等教育史:使命与传承”为题,为大家讲述耶稣会的办学理念以及其在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具体分析了耶稣会在华创办的三所大学:澳门的圣保罗书院、震旦大学与天津工商大学。
演讲过后,刘耘华教授对随后的对谈、研讨环节进行引言。围绕“徐光启•马相伯•大学之道”主题,刘耘华教授总结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基督教或者天主教在中国荡漾开来的信仰和知识的关系问题。陈恒教授就中梵建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李天纲教授针对与会学者的提问,指出无论是明末的科学复兴、经学复古,还是民国的文化改造,从徐光启到马相伯,这场旷日持久的交流与重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各位教授与到场师生一致认同,今天的学者和学生,有两点必须要做到,一是返回历史本身,给历史以客观评价;二是要思考如何面向未来,在新时代做出自己的新创获。整场工作坊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