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星期四,来自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的刘咏聪教授在我校文苑楼708会议室进行了题为《丹青中教诲儿女的母亲:从中西比较视角看清代课子图》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世界史教研室的裔昭印教授主持。
刘咏聪教授此次讲座首要探讨了中国清代的课子图,然后,在详细分析中国清代课子图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期的西方的相似作品之间做了比较,最后,分析并阐发了东方与西方之间有关课子或育儿的画作的异同之处。首先,刘咏聪教授说明了清人绘制课子图的主要目的,即颂扬母教,同时也有宣扬父教的动机。随后,刘咏聪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的有关课子的画作,有宣扬母教的,也有宣扬父教的,并且还有与姊教与祖母教相关的画作,但是宣扬母教的课子图占据绝大多数,最为著名的宣扬母教的课子图作品有《夜纺授经图》、《鸣机夜课图》。这些绘于纸上的课子图通常气氛严肃,强调苦学,而绘于工艺品上的课子图则气氛稍显明快,母子都更为轻松。之后,刘咏聪教授向大家展示了18至19世纪的西方有关课子或育儿的油画,从这些油画中可以看出,在西方育儿画作中,即便母亲或孩子是手持课本的,但是却凸显着一种娱乐气息在内,尤其轻松明快。最后,刘咏聪教授具体分析了中西两种不同风格课子图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中的母亲或者在纺织或者在编织,也就是说,她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责任,这说明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艺术家都试图满足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不同之处是,中国清代课子图强调母亲对儿子日后光宗耀祖的期许,强调苦读,而西方同时期的课子图则艺术欣赏气息更为浓厚,母子之间较为亲密,没有较大的距离感。
在此次讲座中,刘咏聪教授以讲述清代课子图中母亲教诲儿女的情景为主,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同时运用了中西比较视角,探究了中国课子图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姿彩。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思考深刻,使同学们深受启迪。讲座结束以后,同学们就自己所知的中国妇女史与性别史发展趋向问题以及为何课子图中父教情景稀少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咏聪教授醍醐灌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清代的育儿文化以及学习中国妇女史与性别史都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为同学们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积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