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云讲堂 回顾 NO.9 | 王兆鹏:新文科实例:数字人文时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可视化与智能化
发布日期: 2020-04-09 作者: 浏览次数: 484

4月3日下午2时,应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兆鹏先生云端开讲,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讲座”。王教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新文科实例:数字人文时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可视化与智能化”。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范围内数字人文的进展。所谓“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团队为研究主体,以数据为基础、平台为支撑,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人文学科,具备数据、平台、团队三要素。王教授主持的团队已完成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由搜韵网技术开发。


接着,王教授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为中心,重点讲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探索。王教授提出“系地”理念,“系地”与“编年”并重,时空一体地呈现文学的演变图景,将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作家生平和作品编年考订论文等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从地理、时间、作家、作品四个维度,可视化地呈现作家的活动行迹和作品创作地点。数据挖掘转化时,还要补充作家活动和作品编年信息、系地信息。如作家任职地,通常默认是职官所在地,但路级官司,如宋代安抚司、常平司、提刑司、转运司等治所,不在同一地方,如:南宋江南西路安抚司在隆兴府,提刑司在赣州;荆湖北路安抚司在江陵府,转运司在鄂州,常平司在鼎州,挖掘提取信息数据时,就需要考辨有关文献予以补充。


文学编年地图的学术意义,一是改变文学史观念,从选择性分析到整体性还原,注重从文学交往关系中动态探讨个体作家的成长史、每个时期的文坛发展史、文学空间版图的变迁史。二是改变文学时空的认知角度和方法,从一维转向多维,时空一体得到初步实现,这是纸本载体无法实现的功能。三是从点、面、线三个维度立体探讨文学空间,强化文学史的活动空间,分析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影响着作家,作家对寓居地、贬谪地的文学和文化也有深刻影响。


最后,王教授阐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智能化试验,展示了已建成的关系型结构化的唐宋文学数据库,其观念包括:文本重组、主题/语义检索、互文比对、时空定位、关联生成、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其特色有:分类打包,一键下载,存储云端。应用范围涵盖:数据统计,文本分析,文献考据,理论阐释。


讲座过程中,王教授从大量一手文献和作品实证出发,清晰地阐释了数字人文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可视化、智能化的学术意义、研究实例和发展前景,理论提炼和作品细读相结合,历史地图、当代地图、卫星图片和现场照片交互呈现,图文并茂,深深吸引了“云端”听众。在互动环节,大家积极提问、讨论,王教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细致的回答。


讲座由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李贵教授主持。李贵总结指出,王兆鹏教授的研究堪称当前国家倡导的“新文科”发展的范例。王教授两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已完成《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正在进行的是《汉魏六朝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建设》,他在武汉封城之中把多年的学术创获、研究心得和最新的学术感悟带到了今天的云讲座,更加值得大家珍惜。


本次讲座吸引了全国各地约160人参加。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的研究生和教师踊跃参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在日本访问的浙江大学的教授,以及广州鸿鑫勘测技术公司的董事长也参加了讲座。



撰稿: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