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上午9点至11点,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科学部学部长、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张晶教授做客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百余名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分享了他的新思考——“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讲座由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李丹教授主持。
张教授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这个题目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每一个人文社科研究者的使命。从国内美学研究现状看,中国美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美学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在方法论上,范畴研究取得的成果尤为显著。中国美学范畴研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是联袂而行的。中国古代美学的范畴往往是一个单词,如含蓄、意象、中和、味、韵、化境、空灵、格调等等,也有复合性的范畴,如文质、真幻、雅俗、动静、奇正、隐显等等。张教授列举了古代文论范畴的诸多研究成果,特别介绍了由蔡钟翔先生主持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接下来,张教授提出,要在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中有突破性进展,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仅停留在范畴研究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与范畴相比,命题无疑是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地表达思想观念的短语,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命题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有相对复杂一些的关系,如观物取象、澄怀味象、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拟容取心,等等。命题表达了主体的思想观念,命题是精神活动的意向对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命题,而且它们在美学思想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出现了有关命题研究的著述,但与范畴研究相比,数量还不多,而且处于未自觉的状态。
讲座后半部分,张教授先论述了中西方美学命题的共同之处。他认为,西方一些知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命题,这些命题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许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因为他们有这些命题。中国古代文论的命题也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意向性,如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美学的意味。然后,他分析了中西美学命题的差异之处。他指出,中国美学命题的自明性是有别于西方美学命题的重要特点。西方美学以某一命题为其核心展开阐述与认证,其思辨性和阐发性十分鲜明,往往一位思想家的一部经典名著就是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的,终其全书都在阐明这个命题。比较而言,中国美学命题则是从艺术家或理论家的文章及作品中突显生发出来的,原本并非全是为阐发此一命题而为,也不会全文乃至全书专为阐发此一命题,往往只是最能表述作者思想的一个亮点,而一旦经过读者或艺术家们的采用与阐发之后,便简洁完整,易于心领神会。对于中国美学来说,命题的特性与功能尤能为之增添独特的风采,中国美学命题的完整自足,使之深入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且具有明晰而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些命题已被人们反复运用,已从原来的语境中脱颖而出,在语法和句式上都经过了淬炼,从而形成了简洁而完整的命题形式,如“诗言志”“诗无达诂”“大象无形”“心斋坐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张教授认为,命题研究有助于实现中国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恰逢其时的。学者在研究中要有理性、有胆识,以更为自觉的命题意识进行中国美学研究,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是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契机。
在互动环节,不仅在校研究生提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且校外旁听的青年学者们也踊跃发言,张教授对各位听众的问题一一给出了贴切、细致的回答。
最后,李丹教授对张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首先,她感谢张教授为师大学子讲授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她认为,张教授的创新是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熟悉和对研究趋势的把握,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钻研才提出了推进目前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范式。她表示同多位青年学子一样深感启发。再次,因本次讲座主要针对文艺学的研究生,李丹教授建议青年学子们从事研究,一方面可以循着个人兴趣,一方面要与已有研究对话,还要有现实针对性,期望大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
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