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14:3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过常宝教授做客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通过腾讯会议,以线上的形式给大家带来了题为“春秋君子文化及话语方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郑桂华教授主持,查清华院长全程参与,除人文学院的师生外,还有来自上海、昆明、深圳、杭州、南昌、新疆等地的教师,有近300人参加聆听了过教授的演讲。
过常宝教授
讲座前半部分,过常宝教授为我们解释了“君子”在春秋时期主要的三种用法:借以标识某种社会人生理念、用以称赞当时的贤人、用以发表评论。结合《论语》与《左传》中对君子评判标准的分析,过常宝教授提出:《左传》中的“君子”是指那些知悉礼仪、前代文献、传统技艺等,能够传承巫史价值的人。相对于《论语》中所描述的人格君子,则可以把《左传》中这些君子人物称为礼仪君子。“君子”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标志。紧接着过常宝教授从立言这一君子文化的展现形态中,围绕“天子立德”“诸侯立功”“大夫称伐”和“三不朽”的比较得出:士大夫通过“立言不朽”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并以此来取代“立德”和“立功”,彰显本阶层的社会地位。君子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道德理性,那么他们该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来创建自己的话语权呢?针对此问题,过常宝教授提出“信而有征”是君子典型的话语方式,由此使得“立言”成为时代主流与最高价值。
讲座后半部分,过常宝教授在相关的话语理论上展开分析,通过对“诗言志”“兴观群怨”“诗亡隐志”“以意逆志”的解读,结合相关文献为我们深入剖析了“诗”“乐”“文”与“志”“情”“意”之间的关系。“诗”对应于“志”,是对于新意识形态的建设;“乐”对应于“情”,其中寄托了“敬”“和”等宗教感情;“文”则对应于“意”,代表阐释者的个人意图。过教授表示在春秋时期通过“诗言志”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将“志”和“意”区分开,依据经典、自主立言是那个时代“君子”话语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线上听讲座的师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如历史专业的博士生请教过教授:辞和志之间的矛盾冲突与魏晋时期“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一位中学教师陈述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在中学阶段给学生讲授书本中涉及的“君子”文化等,过常宝教授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如主持人郑桂华教授所言,过常宝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顿精神大餐,给在座的各位很大的收获与启迪,同时过常宝教授的治学方式与生命姿态更令人敬佩。在这特殊的五一节里,大家收获了很多思考,纷纷在直播平台表达了对过教授的感谢,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撰稿:钱晓航、王雅琦、肖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