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3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教授做客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我校师生及校外同侪带来了一场题为“人生岂可无诗?——对诗歌与人生关系的检视”的精彩讲座。
主讲人:肖瑞峰教授
本次讲座由亚美平台官方(中国)有限公司人文学院严明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国各地230多位本、硕、博在读学生、青年教师、学者的积极参与。
关于诗歌的作用这一问题,肖瑞峰教授首先以《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观点展开。肖教授认为: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具有不为时空所限的永恒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诗歌是人生的反光镜,可以折射人生;诗歌也是人生的教科书,可以指导人生。借助诗歌,我们可以认识人生,体会人生,甚至改变人生。
随后肖教授从六个角度阐述了诗歌与人生的关系。第一,肖教授认为诗歌是理想的助推器。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一种雄心壮志,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心境。再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的“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等诗句表达出唐代诗人无不渴望跻身政治舞台,施展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第二,诗歌是现实的晴雨表。优秀的诗歌必然感应时代潮汐、折射时代精神,必然融入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真切体验。因此,肖教授认为阅读诗歌就是阅读现实,从中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阴晴风雨,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生方向,主导生命流程。例如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在国家昌盛时期,边塞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中唐诗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现出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异,更反映了不同时代诗人心境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则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第三,诗歌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当寂寞的灵魂在现实中感到孤独无依时,无妨把诗歌当作休憩的驿站。一旦契合于诗歌那高邈的意境,人的心灵就会得到安抚与安顿,宠辱不惊,陶然忘机,不再纠结于仕途的失意或其他种种人生的不快,至少在阅读的瞬间。例如贾岛的“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再如日本诗人藤原为时的《春日同赋闲居唯友诗》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第四,诗歌是情感的传声筒。诗歌是抒情艺术,以真实而又艺术地传导人们的喜怒哀乐为第一要义。在诗歌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欢唱,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呻吟;可以直率或含蓄地说出自己的爱,也可以不加掩饰或曲折有致地表达自己的恨。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杜子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则表达出对收复失地的欣喜若狂之感。
第五,诗歌是生命的加油站。诗歌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喝彩,也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加油。当我们步入生命的暮年后,诗歌将一次次为我们日渐衰朽的生命增添油料,使它不断获得新的能源,新的动力,继续开足马力,一路欣赏美丽的风景,驶向生命的终点。刘禹锡的《和乐天咏老见示》中那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都是表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第六,诗歌是人脉的润滑剂,肖教授认为诗歌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凭借诗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得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可以得以缓解。诗歌可以广泛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敲门砖与试金石。例如张籍在《节妇吟》中的诗句便体现出一种拒绝的艺术:我们既要敢于拒绝,也要善于拒绝。再如朱庆余在《近试上张水部》中,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将自己能否踏入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对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最后肖教授总结说我们要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更要诗意地生活。认为我们应该以人生如诗,诗如人生这种态度来对待生活。
在讲座的末尾,严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系统地概括,肖教授也耐心解答了各位师生提出的问题,例如李白和杜甫赠内诗的区别、诗歌研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等。虽然时间有限,但是肖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整场讲座在热情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沛文